传统“扫帚村”盼建产业园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村民刘洪勇家,看到他家院子里还有房间里满满当当地摆放着扫帚的成品和原材料。他与妻子正在赶制扫帚。妻子刘秀伟先进行压苗、盖苗、称重等工序,完成这些后,由刘洪勇负责扎扫帚。
刘洪勇扎扫帚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夫妻二人现在一年光靠扎扫帚就有近20万元的纯收入。目前正是淡季,两人一天能扎扫帚100把左右,一般从早上6时干到上午11时,再从下午3时干到晚上7时。
“每年农历六月前后是淡季,这个时候买扫帚的人少。”刘洪勇说,到了学生开学或者入秋开始落叶的时候,便是扫帚销售旺季,那时候订单太多,他们夫妻二人根本完不成,需要雇五六人帮忙,而且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
与村里其他扎扫帚的村民不同,刘洪勇扎扫帚用的是一台带电机的小机器,只要手脚配合好,不用费多大力气便可以把扫帚扎得很结实。
刘洪勇告诉记者,这个由铁架子和电机组成的小机器是他自己发明的,专门用来扎扫帚。他们扎扫帚的都知道,这活儿蕞重要的一步就是扎,这一步可是个力气活,一般都是由男人来完成,只有扎紧了扫帚才会结实。多年来,他一直觉得扎扫帚十分费力,善于钻研的他便想,不妨自己做一个小机器,专门用来扎扫帚。
经过多年的研究,五年前他终于发明了这个小机器。一开始不太好用,两年前经过优化后,小机器已经十分好用。“用这个机器省时又省力。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一天下来胳膊累得抬不起来,有了这个总算不那么累了。现在也有的村民跟我学着做这个小机器,这样大家都能省时省力了。”刘洪勇自豪地说。
在村民刘素萍家中,她也正在忙着扎扫帚,家里堆满了扫帚的成品和原材料。“做这个就是又脏又乱,家里没个落脚的地方,整天就跟仓库一样。只有收购商将扫帚拉走的时候家里才能干净上几天。”刘素萍笑着说,她与丈夫也都扎扫帚,一年下来能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
扫帚既怕晒又怕淋,尤其是夏季,村民们扎好扫帚后还要再盖上帆布。“现在经常下雨,担心堆放在院子里的扫帚淋雨,需要一层一层地盖起来,十分麻烦。”刘素萍对记者说。
和不少传统手艺一样,扎扫帚这门老手艺也面临着传承难的困境。虽然现在已经形成了产业,扫帚不愁卖,而且经常供不应求,但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村里扎扫帚的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不少,年轻人却寥寥无几。
今年74岁的刘法建已经扎了将近50年的扫帚,现在还在坚持。因为年龄大了,他的手脚不如年轻人利索,不过一年下来也有三万元左右的收入,他已经十分满足。刘法建说扎扫帚赚的是辛苦钱,不仅累,手被竹枝戳伤也是家常便饭。很多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家扎扫帚。
多年来,刘法建对扎扫帚已经有了感情,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项生计,而且是一门应该世代相传的传统手艺,他不希望以后没有人扎扫帚了。“我的儿子、儿媳妇还都在扎扫帚,但是我的孙子已经对这个不感兴趣了,他说就是出去打工也不会在家扎扫帚。”刘法建说。
同刘法建一样,村里还有很多老人在扎扫帚,虽然已经十分吃力,但他们仍会尽力做一些耗力少的环节,帮衬着家中的年轻人做。“我今年已经75岁了,就是帮着干一些轻快的活,扎了那么多年扫帚已经有感情了,看着有人在那扎我就想上前帮忙,闲不下来。”村民刘兰英说。
坊子区坊安街道前曹村村主任刘维新称,他们这个“扫帚村”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他们也希望能一直传承下去。“听老辈人说,村里扎扫帚的历史有300多年了,清朝康熙年间村里就有很多人扎扫帚。蕞初是村里有个小伙子娶了一位南方姑娘,带来了扎扫帚的手艺。不过那时扎扫帚的工艺很简单,后来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改进,工艺越来越复杂,扫帚也越扎越结实,希望一直传承下去。”刘维新说,因为扎扫帚又脏又累,所以年轻人不感兴趣,这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困境。
前曹村扎扫帚历史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手艺的改进提升,逐渐成了村民认可的致富产业。目前村里有扫帚加工户70多家,基本上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
坊子区坊安街道前曹村村委委员、扫帚加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法诚告诉记者,前些年有的村民销售遇到问题,家中堆积了大量的扫帚卖不出去,无奈之下只能压低价格出售,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为此,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整合全村资源,从而实现统一采购、接单、销售的规模化生产,实现抱团发展。
合作社从江西上饶、浙江安吉等地购进毛竹,选出粗细均匀、色泽鲜艳、长短适中的枝条,要求加工户必须用细铁条逐绺捆绑,保证扫帚结实、美观、耐用。“成立合作社后,我们帮着村民联系一些大客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村民的扫帚终于不再愁卖,而且多数时间供不应求。现在对于扫帚的加工我们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就是为了保证生产出更好的扫帚。”刘法诚说。
不过,目前村民在家中扎扫帚,都将原材料和成品堆放在家中,存在隐患。因为场地问题制约生产加工,产业也无法扩大化。村民对于提升产能、扩大规模的愿望十分迫切。“现在我们蕞需要做的就是找一个地方筹建产业园,这样一来也有助于加工户的长远发展,也方便我们统一安全管理。在产业园中生产也避免了在家中生产产生竹叶等废料影响环境的问题。”刘法诚说。
村民刘洪勇也表示,他十分盼着能有这么一个产业园,那样他们就不用整天将原材料和成品都堆在家里。“我们家就像仓库一样,实在没个家的样子,如果能成立产业园就好了。”刘洪勇说。
据统计,前曹村年生产扫帚已突破250万把,年产值超过了5000万元,扫帚开辟出了村民们的“致富路”。刘法诚称,希望能在不久后打造产业园,拉长产业链,让村里的扫帚产业发展得更大更强。
关键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中国女排惨遭三连败!2-3不敌俄罗斯女排,出线!苏炳添百米决赛第六!铭记这个历史瞬间!
版权声明:本文由杭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