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绿谷新材料有限公司:致力创新塑品牌
春回大地,又到了这个极富生命力的季节。不久前,我市隆重召开工业强市推进大会,在表彰的众多企业家当中,一名身着红衣、留着齐耳短发、戴着黑框眼镜的女企业家尤其引人注目,她就是安徽绿谷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俞海燕。
十四年,俞海燕用青春和不懈的努力,将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品牌化的企业。她所创办的绿谷,从一个蕞初仅有100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到如今的集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功能性地面材料供应企业,无论是学校的塑胶跑道、公园里的橡胶脚步垫,还是健身房里铺设的卷材,都能窥见其产品的踪影。
安徽绿谷新材料有限公司其总部为杭州绿谷橡塑制品有限公司,企业创办初期,俞海燕也仅有26岁,14年来,她与她的绿谷一起发展与成长。
2007年,在一次国外市场的考察中,俞海燕敏锐地发现不少客户对物资资源再生利用的产品很感兴趣,而当时我国对资源再生利用行业的扶持力度也很大,看准了这一契机,她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起初,公司厂区设在杭州市余杭区,大型生产机器仅有1台,生产空间狭小,产品单一,主要是制作地砖,将回收的废旧轮胎进行打磨、加工,再重新销往市场。
“我刚到公司的时候,不会操作机器,俞总就手把手地教,不行就自己上,那时生产车间的面积不大,工人们都挤在一起,夏天机器运转起来,温度很高,俞总既要管生产,还要出去跑市场,非常辛苦,但从没听她抱怨过。”一名在绿谷待了十几年的工人夏书民说。凭着坚定的意志,俞海燕积极拓展销售市场,不断筹集资金,加大专业设备的投入,公司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地砖,还开始生产能应用于各种场景的卷材、地垫。
随着公司的发展,订单量和业务量每年不断增多,增加生产设备、扩建厂房的需求迫在眉睫。然而,此时原厂地由于土地资源紧张等各种因素,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一场跨省转移的蜕变之路也因此拉开序幕。此时,宁国市政府工作人员正在杭州市招商引资,在当地政府的对接下,俞海燕来到宁国河沥园区进行实地走访。便利的交通、宽敞明亮的厂房,周围还环绕着绿水青山,这与企业初建时立足环保的初心相得益彰,“绿谷人”找到了心仪的家园。
2017年,绿谷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宁国。几年的发展,如今的绿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占地共40余亩,拥有大型生产设备16套,公司员工多达100余人,年产量达到400万平方米。
“来这里我觉得很对、很值得,公司的发展潜力也变得更大了,新建的厂房目前已经完工,马上我们还要添置更多设备,继续扩大生产。”俞海燕说。
早期,绿谷生产的产品与市场上其它地面材料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品牌意识还没有真正植入“绿谷人”的心中。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运动、健康的重视,以及一些“毒跑道”新闻的频出,让俞海燕有了深度的思考:“今后,在地面材料行业一定会有大革新,企业如果没有极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市场上将很难立足。”
有思考,更需执行力。2018年开始,俞海燕便频频走访各大高校,寻找高分子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公司科研团队,致力研发新材料产品。
2020年,经过两年的时间,绿谷科研团队终于研发出“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产品,并通过了国际田联认证。这款新产品既具有橡胶的弹性性能,又有效解决了传统交联橡胶回收和再利用的难题,还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而凭借技术优势和核心产品,绿谷也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等荣誉称号,成为美国劳氏、中国耐踏体育、德国格尔顾等品牌的供应商,产品销售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必须要坚持前进、创新,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走得长远。”俞海燕深有感触。下一步,绿谷将继续开发新产品并申请国际蓝联认证,探索智能化、数据化的发展之路。(全媒体记者 戴丹丹)
版权声明:本文由杭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