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研讨会举行
关键词:开发区转型;城市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译心)5月21日,第四届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研讨会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会议旨在追踪国内外园区与城市规划的热点和难点、探讨开发区与城市创新发展的历史规律及经验、交流相关理论成果与实践案例、促进政产学研用跨界合作和推动相关领域学术与技术进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研讨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每届会议的研讨成果都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要的系列学术会议之一,也是行业学术经验分享和交流的重要窗口,希望本届研讨会能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中国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会长、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陈前虎,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毅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李向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百浩等嘉宾分别致辞,对研讨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东南大学可持续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兴平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一带一路’可持续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技术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兼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曲长虹宣布了由国内外16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研讨会特邀报告环节分别由王兴平、杨毅栋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作了题为“长三角创新飞地合作模式与发展路径初探”的特邀报告,从背景条件、研究基础与科学问题、创新飞地特征、主要问题与破解之道四个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创新飞地呈现出的基本特征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吕拉昌作了题为“跨境创新合作:概念、框架与实证”的特邀报告,提出以共同目标、关系邻近、创新生态环境融通和优势互补四个维度构建跨境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提出了不同维度的分析指标与方法,并以深港跨境创新合作进行了具体的实证分析。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志刚作了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政府主导下的‘一带一路’多尺度分析”的特邀报告,报告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现状,聚焦“一带一路”的整体特征、发挥效应、不同尺度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应当重视自下而上的市场化运作和重视跨国流动群体。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委员、研究中心主任潘蓉作了题为“区域创新走廊的规划和实践——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的特邀报告,指出科创走廊的发展逻辑经历了从“产业集群”到“创新生态”的升级,相应的规划手段也应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坚持空间管制规则,促进科创走廊空间格局的不断完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中国南南工业合作中心项目主任郭力认为,大会特邀报告内容丰富,既有对城市规划、创新发展和开发区转型的宏观概括与展望,也有对城市片区发展的微观案例介绍,探讨了开发区转型和城市创新发展的方向和科学规划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陈前虎认为。当今世界的区域创新是更为广泛深入的专业化分工过程,我们正在面临更大的尺度与规模、更高的层次与水平分工,当前和未来如何通过持续的制度优化和创新来降低交易成本尤其重要。
21日,创新城市、区域创新走廊与创新型都市圈发展与规划研究主题论坛,未来城市与未来园区的发展与规划研究主题论坛,开发区再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与规划研究主题论坛,新时代产业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主题论坛共4个平行论坛同步线日,“一带一路”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研究主题论坛(2022年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一带一路”可持续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技术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特别论坛),新时代园区与城市青年特别论坛,以及研究论坛共3个平行论坛同步线上举行,与会嘉宾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以及东南大学可持续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承办。来自相关领域的学会、国际组织、高校、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机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会议。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发展战略
全球发展倡议引领新时代中拉友好合作
202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创新论坛在石家庄举行
全球发展倡议引领新时代中拉友好合作
魏后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
上海大学思政选修课“理论中国·名师讲坛”第六讲线上开讲
版权声明:本文由杭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