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万亩大拆迁后绍兴人变杭州人?
编者按: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事关杭州发展全局,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重大改革。今年萧山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就是打好经济翻身仗。临空经济示范区作为举全市之力建设的大事,将为萧山再创实体经济新辉煌提供重要支撑。
为更好凸显和把握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我们与浙报全媒体平台联合推出“杭州临空的千亿之跃”系列报道,呈现萧山在杭州城市发展格局中的全新战略地位,以及临空经济示范区对萧山重塑平台新优势的重要意义,为临空经济示范区在“一年起势有变化、三年扬势见成效、五年成势大飞跃”的起步之年鼓劲造势。今天,小布带来系列报道第三篇《萧山万亩大拆迁后,绍兴人变杭州人?》。
“杭州人?”经省政府批复同意,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设立时,有绍兴自媒体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在绍兴,无论民间还是官方,渐渐形成一种共识:临空,是杭绍一体化的桥头堡。浙江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秦诗立说,绍兴非常重视,把临空与滨海新区并列为头部层面战略平台。也有人说,这是绍兴向海的澎湃,进击为向天的图强。
绍兴对杭州临空情有独钟,杭州临空也向绍兴片区张开怀抱,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双向奔赴。
目前,杭州临空区域已经启动了一场超万亩的大拆迁,萧山瓜沥、南阳、靖江等乡镇都在火速推进拆迁工作。这是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升格”以来,亮出的头部个大动作。
绍兴的“变杭州人”之问,指向当然不是行政区划上的调整,而是对杭绍一体化发展的期待——
蓄势待飞的杭州临空板块,将在万亩大拆迁之后,打造与城市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城市新空间,与周边区域协同共建组团式临空新城,接续放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缝纫,就是用针线或缝纫机,将两块布直接缝合,变得好看有用。
发展都市圈,也需要将城市“缝”起来,这考验着龙头城市的“缝纫能力”。
在粤港澳地区,就有一个极佳的参照。广州与深圳,广东的“双子星”,这两座城市的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的一级子公司,有36.9%存在互投现象,远高于杭甬这对浙江“双子星”城市。
为何如此?“区域能级决定了辐射的能力、半径、形态和深度。”秦诗立认为,广深作为两座全球性城市,城市能级不断抬升,辐射半径无缝咬合,同时均处于珠江沿岸,经济流向一致,因此造就了更为频繁、发达的经济往来。
在浙江,杭州在萧山启动的万亩大拆迁,就是提升“缝纫能力”的关键一招。这道“缝合工序”,将把杭州都市圈的辐射力“缝”起来。
看向杭甬的中间地带。杭州的辐射半径基本处于绍兴诸暨一带;宁波的辐射半径是绍兴上虞、新昌、嵊州一带。两者之间没有形成重叠。杭州都市圈的提能升级,关键一步在于打通节点,位于杭甬双城之间的绍兴成为重中之重,这已成为省市共识。
三年前,浙江省出台《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一年前,省政府又批复同意设立了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
按照这张路线图,绍兴积极主动布局临空产业。
“绍兴加速融杭联甬,形成更多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成果。”绍兴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曾介绍,绍兴正引入航空物流等产业,培育新增长点,争取成为环杭州湾连绵带产业带创新带的重要节点。
这样的靠拢,将让杭绍依托临空改变经济流向,两座城市会被“缝”得更加紧密。
实际上,杭州临空要“缝合”的不只是绍兴。
目光依然对标广深。广东为广深两座城市,规划了一条长达180公里的创新轴线——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位于广深之间的东莞,配套了9个重要节点,被视为创新科研成果的“实验地”,早在2017年就亮出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先进制造基地的雄心抱负。
依托于此,这三座城市之间形成了一条从高科技到制造业的产业链廊道,并持续提升着产业外溢能力。
2022年,全国县级行政区GDP前20强中,没有浙江的身影,而广州、深圳、佛山有9个城区,占近半壁江山,全部坐落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之内。
照此路径,临空就是一个充满爆发力的节点:它辐射连接着绍兴、宁波、嘉兴、上海、金华等地,是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个无可忽视的“针眼”。
目前,杭州正争取把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纳入浙江的环杭州湾大湾区高能级战略平台。
在绍兴之后,杭州临空区域将与整个环杭州湾大湾区上演双向奔赴,其中蕴藏着无限的想象力。
没有港口和铁路口岸的杭州,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第五波”力量。
针对全球生产要素的蕞佳配置和高速流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卡萨达教授曾提出“第五波理论”——
海运,让海港附近出现世界级大型商业中心城市;天然运河,让水运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量;铁路,让内陆城市成为商品生产、交易、配送中心;公路,则让大型购物商城、商业中心、工业园区、企业总部远离城市中心;自此之后的第五个冲击波,是空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适应了国际贸易距离长、空间范围广、时效要求高等要求,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现代化国际中心城市迅速崛起的重要依托。
在全球,依靠临空崛起的城市不在少数。曾经宣告破产的美国城市底特律,就依托临空从山脚爬上山巅。在破产次年,底特律对外公布了重振计划,航空产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中流砥柱。随后几年,这一计划成功创造6.4万个工作岗位,带来每年171亿美元的税收。如今的底特律被评为“美国蕞成功的复兴城市”。
空港,能让一座“废都”凤凰涅槃,也能让一个区域加速腾飞。
绍兴之所以急切地融入杭州临空区域,正是基于城市的发展总是依托当时蕞先进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及交通线路的布局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总体形态和发展前途。而机场,正在代替海港、铁路、高速公路,成为城市化的驱动力以及创造工作和财富的源泉。
作为国际开放枢纽的上海,今年宣布开工建设上海东站。根据规划,未来上海东站将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组成“东方枢纽”,成为集航空、国家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功能以及站场城开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根据规划,整个“东方枢纽”总规划面积达到155平方公里,建成后它将成为连接长三角与全球的世界级交通枢纽。
杭州也有一个“东方枢纽”计划,依托的就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机场铁路枢纽及接线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这条经由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高铁,正线公里,是浙江“十四五”期间头部条开工的高速铁路项目。
建成之后,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乘坐高铁,不仅可直接前往嘉兴桐乡市、海宁市,杭州钱塘区、萧山区及绍兴柯桥区等地,还将有望衔接沪昆通道、沿海通道、甬台温方向,实现与干线铁路的有机融合,形成对接上海、宁波、金华方向的城际通路。
这座杭州版的“东方枢纽”,是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超级枢纽。
向内,浙江发布了“四港联动”发展推进运输结构优化实施方案,要打造杭州空公铁枢纽工程样板,提升综合运输效率和能级。
向外,杭州可以在成功获批第五航权基础上,争取第七航权,增强机场国际化的集疏转运及辐射带动能力。
到那时,杭州配置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将大幅提升,又何止绍兴期盼融入杭州临空?
临空,是萧山首次明确冲向千亿级GDP的产业大平台。
有人说,这个千亿级的大平台,是萧山新型工业化的实践。
它有望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支撑发展的方式,走以平台带动发展、产业联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变化更体现在平台的发展策略之上。临空这个新平台,将通过资源要素整合,发挥集约优势,为萧山构建多点联动的开放平台矩阵,形成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平台发展新局面,形成平台带动全域的整体优势。
这条新型工业化的萧山之路如何走?我们下篇继续拆解。
原标题:《萧山万亩大拆迁后,绍兴人变杭州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版权声明:本文由杭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