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馆子”里埋藏着西湖区的文化宝藏!这两条线路带你感受乡土记忆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这些“小馆子”里埋藏着西湖区的文化宝藏!这两条线路带你感受乡土记忆
近年来,“文博热”席卷中华大地,在广袤的乡间,一座座乡村博物馆蓬勃生长,成为亮眼的人文景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历史文化的载体,乡村博物馆在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热潮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
在518博物馆来临之际,萌西西带你走进西湖区的乡村博物馆,陪你去探寻那些历史长河中的绚烂故事。
萌西西将从留言中抽取10位幸运读者
送上“杭州的博物馆”手绘地图一份
“兰里印迹”三墩印糕版当代艺术馆位于三墩镇兰里景区的入口——绕城村文化礼堂,展馆面积440平方米。木模磕花(木雕糕饼印盘)是绕城村的区级非遗项目,把这里作为一个窗口,传播老手艺和源远流长的印糕版文化,是三墩镇的初衷。
“兰里印迹”的序厅对印糕板的历史沿革进行了严谨的学术梳理,通过10米长的时间线,直观介绍了中国糕点文化的重要时间节点以及印糕版的发展历程。
与时间线块印糕版纹样版画组成的色彩斑斓的波普艺术墙。这105块版画是由版画艺术家将这次展出的印糕版的纹样提取出来所作的艺术创作,称之为“多彩印痕”。这些创作让展览的内涵从传统延伸到当代,从单一的静态展到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展。
在艺术墙的对面是中国印糕版地区分布图。展厅中央是印糕版的系列展品,陈列着109块自明代以来江南各地的印糕版。这些展品全部来自于三墩镇原住民黄树立先生的捐赠,
节庆留影展区借鉴了皮影戏的形式,把节庆糕点文化的画面投射到墙面,形成错落有致的剪影。
在三墩印糕版当代艺术馆里,印糕版还“活”起来了。以三墩古镇为背景的全息幻影成像长达5米,有近30个人物,不仅展示了印糕版制作五步(选材、做型坯、打眼、车线、雕凿),还呈现了印糕点、送糕点、享用糕点的江南水乡传统民俗风情。在这里可以通过AR交互体验印糕版技艺五步游戏。
尾厅还有四幅巨大的画作,与对面的彩绘玻璃交相辉映,图案都采自于展品的纹样。沉睡多年的传统印糕版元素在艺术馆中,通过光影的作用焕发生机,流光溢彩。
把传统文化作当代艺术的表达,用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这也是三墩镇在乡村振兴中将传统文化与艺术融合探索的先声。
三墩镇民俗文化陈列馆位于三墩镇厚仁路150号三墩镇民生综合体七楼,面积800平方米。展厅迁景入馆、厅厅联动,通过“尽览源起 水乡之缘”、“锦绣兰里 水乡之风”、“人杰地灵 水乡之情”三大篇章充分展现三墩民俗文化。
陈列馆大厅用三墩河道挖掘上来的陶瓷片布置了一整面墙,时间跨度从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时期一直到民国时代,书写了三墩悠久的历史。
序厅用“荀子植兰”的故事介绍了三墩古称“兰里”的由来,并介绍了三墩“一尊青山,三大河墩,九曲清溪”的地理特点和水乡文化。
中厅详细展示了三墩的传统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繁荣的传统业态。这里有红烧粉皮、干炸响铃、清汤鱼圆、红烧河蚌等水乡特色菜肴,有小泥船、诱虾笼、撵篰等传统渔具,还有豆拐,牛鼻头、拔秧凳、瓦片模具等多种农耕器械。
来自百年荣顺染坊的元宝石,代代相传的报警平安铜锣,这些无不昭示着典型江南渔耕文明的特征。龙腾狮跃、流星飞舞,色彩鲜艳的灶头画、造型优美的鼓亭乐,彰显了三墩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尾厅展陈的三墩名士和三墩奇人叙述着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三墩镇民俗文化陈列馆院内展陈一千余件,全部征集于三墩原住民家庭。展馆将传统展示与多媒体展示结合,将这里打造成三墩的“文化箱”、“百宝库”,蕞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和乡土特色,留住了三墩古镇悠远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愁。
叶氏哥窑博物馆坐落于杭州西湖区双浦镇灵山景区北麓,位于山清水秀的“九曲红梅”茶叶原产地,江南生态茶村双灵村。该馆以传承宋代瓷器文化为宗旨,致力于打造杭州官窑及哥窑技艺在当代的文化高地。
博物馆在叶氏官窑制瓷作坊及传世哥窑研究所的基础上兴建,于2023年5月落成。整体建筑采用白墙黛瓦的江南院落式建筑风格,环境优雅,文化气韵深厚。场馆面积2500平方,包含技艺研发区、文化展示及学术交流区、办公区等功能区。
其中技艺研发区面积约500平方米,承担宋哥窑(官窑)技艺研究、创新探索、科学实验等功能,为杭州哥窑及官窑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化展示及学术交流区面积约500平方米,其主体功能是展现宋哥窑历史及其文化,通过交流、体验等形式彰显宋瓷之美学奥秘;办公摄影区面积约500平方,承担藏品整理保存、文化传播等职责;公共活动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提供雅集活动、公益活动的场地。
叶氏哥窑研发团队深入研究杭州官窑及哥窑的文化、艺术及烧造技艺,与故宫博物院、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考古研究所等机构进行了长期而专业的合作与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获得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传承专业委员会、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等机构及专业学者的认可。并代表中国瓷器文化参加中法文化交流、G20杭州峰会会场陈列,并在故宫博物院、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等地做专业学术报告。央视纪录片多次报道其事迹及研究成果。
博物馆以复兴文化的历史使命为担当,定位传播宋瓷艺术。将定期举办研学、雅集课堂等活动,为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四大名著都与杭州有着深厚渊源,其中《水浒传》更是与杭州密切相关。
一部《水浒传》,半部见杭州,三分在西溪。
坐落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的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前,施耐庵飘逸的雕像伫立在门前的草坪上。
展示馆的两边内壁以壁画形式表现水浒英雄的故事,外墙则是梁山英雄威武神勇的影像,展示着梁山好汉仗义疏财、豪情相交的侠义精神。
一座演武场,梦回南宋年间。在文化展示馆的中场设计了舞台,“西溪百场水浒故事会”曾上演过《江南春色》《西溪留下水浒》《读水浒英雄》《好汉歌》等一系列以西溪与水浒为主题的实景演出,重现书中场景,让观众穿越千年,梦回梁山。
展示馆内部以西溪与水浒为主题,从地面到四周墙壁再到天花板整个空间同步演绎水浒故事。
别院是施耐庵故居的场景重现,一套桌椅,一张床,施耐庵就在此写作。西溪柔情与水浒侠义交织的独特韵味,广大民间艺人和“书会才人”的创造与加工,经过穿越千年,经久不衰。
值此活动之际,西湖区同步推出2条乡村(社区)博物馆旅游线
三墩印糕版当代艺术馆——兰里研学大本营(西湖匠人村非遗工坊、向往的农庄)
在三墩镇绕城村,一座以印糕版为主题的艺术馆成了网红打卡地,这座面积440平方米的展馆里,陈列着百余块自明代以来江南各地的印糕版,将当代艺术和传统文化融入未来乡村建设。
不远处的杭州兰里景区阡陌交通、河港纵横、鸡犬相闻、桨声欸欸,集水、乡、田园于一体,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底蕴,更有因时而变的四季田园风光。在兰里研学大本营及西湖匠人村非遗工坊,更可以体验新劳动教育、非遗手作、食育美食、自然教育、创客教育、户外素拓等课程,从课堂到田间,在探索中启迪智慧,在认识中通晓万物,给学生更生动的实践教育体验。
西溪湿地(蒋村慢生活街区、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留下历史街区(忠义桥)——朱熹昙山题刻——风水洞
“轻舟摇入闲云里,不钓清波钓晚霞”,曲水流觞的西溪湿地算是城市里独一份的闲林野趣了,而西溪湿地深处的蒋村慢生活街区,更是藏着西湖区的“非遗一条街”,在贵山窑陶瓷艺术馆、蒋村竹编坊、西溪糕点文化体验馆,品江南典雅秀美,探匠人巧手生花。
来到不远处的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还可以穿越千年,梦回梁山,还原一个真实的水浒英雄梦。沿着西溪溯流而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义桥,就坐落于留下大街中段,岁月悠悠,弥足珍贵。跟着历史的足迹一路向南,我们来到了双浦镇,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也曾自杭州返闽途中,偕弟子来此同游,并在昙山留下了真迹,坐落不远处的风水洞,也有几组石刻,书法精美,字迹清晰,保存完好。来西湖区,晓看风月,循古建迹,感受一番千年宋韵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杭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