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城市生长|从江淮小邑到大湖名城合肥十年经济总量破万亿连跨7个千亿台阶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数十年,嬗变的合肥与时代同频共振,书写发展华章。十年来,合肥依托产业和科研优势,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如同一匹奋力奔腾的黑马,闯进“万亿城市”俱乐部、迈入“新一线”行列。
时光不语,却给出了一切答案。岁月无言,却见证了所有变迁。
V楼市特别策划【2022·城市生长】合肥蝶变发展之路,探寻城市崛起路径,展望未来。
从江淮小邑到大湖名城,当下是蕞好的安徽,也是蕞好的合肥。
东有江浙沪,西有郑武双霸,谁能想到曾经在很多人看来尴尬且平庸的中部省会——合肥,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以惊人的速度“蝶变”了。
十年来,合肥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民生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新跨越。
2012年至2021年,合肥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2020年,合肥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成功跻身“GDP万亿城市俱乐部”。
十年间,从总量看,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4167.9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4万亿元、增长2.7倍,连跨七个千亿元台阶,全国排名上升至第19位,十年前进13位。
从增速看,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高于全国、全省2.4和0.7个百分点。
从位次看,2021年,GDP总量在省会城市中居第9位,比2012年前移6位;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9位,前移13位。
从首位度看,2021年,全省首位度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达到26.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9.2%。此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元,较2012年增长2.2倍。
从合肥的十年“账本”中可以看到,全市累计筹集资金近5000亿元投入市级大建设,年均增长约16%,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城市品质实现历史性提升。全市建成区面积从360平方公里拓展到500多平方公里、增长38%。常住人口近千万,城区人口突破500万、增长42%,城镇化率从65%提升至82.3%。
骆岗公园、东部新中心、新桥科创示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运河新城等五大片区全面建设,城市空间格局更趋优化。
合蚌、合福、商合杭、合安、安九等高铁陆续建成通车,米字形高铁网直达23个省会(直辖市),通车里程、密度均居长三角首位。“一环八射多联”高速路网加速形成,高速通车总里程达482公里。
新桥机场跻身长三角机场群重要区域枢纽。轨道交通里程达156公里,实现“5线线亿人次。
建设美丽乡村中心村超6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全国推广。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88万公里。
十年来,合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40万户,较十年前增长4.7倍。获批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服务贸易试点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进口贸易示范区,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4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肥投资。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挂牌5家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园区,与上海杨浦、杭州、宁波等合作不断深化。全面落实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长江中游四省会合作持续深化。
合肥都市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21年合肥都市圈以占全省45.4%的面积和50.1%的人口,贡献了全省63.6%的GDP、60.3%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6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创新,是合肥的基因。十年来,合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壮大。
数据显示,十年来,全市科技支出由22.7亿元增加到174.1亿元,年均增长24.8%。2021年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14.2%,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
这十年,合肥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挂牌,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数据空间研究院组建运行,国内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投入运行。
全市高起点规划建设滨湖科学城,启动建设“科大硅谷”,建成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安徽创新馆,组建运行安徽科技大市场,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
立足发展所需、创新所需和人才所需,出台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全市汇聚各类人才超2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8000余人,在肥服务两院院士138人,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2.6万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万人。
十年来,合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战新产业连续五年获得国务院通报激励。京东方、维信诺、晶合、蔚来、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一批牵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落户合肥。
累计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超1300个,1.7万家企业实现上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61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百亿企业达13家,联宝成为全市首家“千亿制造企业”。
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成为长三角首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落户合肥。淮河路步行街获批国家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
十年来,合肥累计投入134亿元,支持20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建设。其中,合肥国家实验室顺利挂牌,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开通运行,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投入运营;累计投入56亿元,支持16个市校合作平台建设,其中,中科大先研院建设联合实验室66家,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740人,包括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83人。
十年来,合肥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在教育方面,全市累计投入1458.6亿元,占全部民生支出的19.5%。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79所,增加学位76.6万个。先后建成合肥工业学校、合肥经贸旅游学校、合肥七中、十中、四中、特教中心、九中,以及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校区等新校区并投入使用,有效保障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大。
在医疗卫生方面,累计投入610.9亿元,基本公共卫生人均补助标准从25元/年/人提高到79元/年/人。重点支持市二院、市妇幼保健院西区等新院区建设,支持新增医疗卫生机构1436家(医院74家),增加床位3.43万张(医院床位3.12万张),全市医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数据始终是冰冷的,直接上图,用一张张图片穿越十年!
2016年12月26日,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这是合肥市头部条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也是安徽省首条地铁线路。它的开通也标志着合肥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2012年合肥轨道1号线开工建设,至今整整十年。目前,合肥轨道已形成5线线在建的格局,日均客流量近90万人次,“轨道上的城市”正加速驶来。
2016年的滨湖新区,远处的高楼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2022年滨湖新区,夕阳薰细草,湖色映疏帘。
余晖中,高楼迭起,灯火初上,这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这里有供市民娱乐休闲的塘西河公园,这里早成为了一片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都市。
2012年10月17日,合肥南站全面开工建设。2014年11月12日,合肥南站建成启用。
这十年,全省的高铁建设飞速发展。全省高铁营运里程2432公里,位居全国头部,是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省份。基本实现合肥到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快速通达,以合肥为中心的铁路网架构基本形成,在全国高铁网中的枢纽地位得到确立。
2013年5月29日24时,安全运行36年的合肥骆岗国际机场永久关闭。
2013年5月30日零点,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式启用。
目前,全省已开通民航航线多个大中城市。合肥新桥机场跨入全国“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
如今,合肥新桥机场改扩建工程已经开工。新开通合肥至伦敦、仁川、大阪等多条国际货运航线,枢纽运输能级持续提升。
如今在骆岗机场这片土地上,合肥骆岗公园正在华丽绽放。2023年,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将在这里精彩举办。
这是2022年修复建成后的十八联圩湿地。
2022年7月底,随着十八联圩湿地三期的落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
环巢湖十大湿地犹如一条“翡翠项链”,为巢湖架起了一道生态屏障,擦亮巢湖这张靓丽的名片。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的是2017年长丰县杨庙镇马郢社区的样子。
而这张图,这片土地上建起了长丰县杨庙镇马郢社区游客接待中心。
这是拍摄于2015年的逍遥津公园。
2021年,逍遥津公园全新回归展新颜。蕞大限度还原公园原貌,保存了历史文化,也留住了城市记忆。
这是巢湖大桥开工建设不久的一张图片。
巢湖大桥位于巢湖湖面之上,是巢湖市“两环三横三纵”的关键性工程,也是环巢湖大道贯通的重要节点。
2021年1月12日,巢湖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它北起西坝路,上跨巢湖水道,南至亚父路。桥梁全长1122米。如今,它已经成为来巢湖游览的网红打卡点。
从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一个国家需要走多久。从江淮小邑到大湖名城,一个城市需要走多久。
10年时间不算长,在历史长河中更显得渺小,但也足以让一座城市证明自己。
我们感慨于城市的变迁,也期待城市发展的未来。愿我们与合肥一起,继续勇往直前!
版权声明:本文由杭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